這些年,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贊賞。十幾年前我下鄉(xiāng)視察教育時,還能看到“清朝的房子、民國的桌子、共產黨的孩子”,那時候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投入的問題,幾年之間,高校的招生規(guī)模擴大了,“西部攻堅”順利進行,遠程教育覆蓋了西部農村的80%,孩子有房子住了,有比較像樣的課桌了,接下來,教師問題的矛盾就突出了。
現(xiàn)在,社會公平的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肮健焙苤匾囊粋€含義就是給社會每個成員公平的機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教育的機會?,F(xiàn)在我們小學入學率已經(jīng)達到99.8%,但是他們能不能受到差不多同樣良好的教育,就是教育公平或者均衡的一個表現(xiàn)點。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同地區(qū)、不同的學校,在這方面的差距還很大,而最大的表現(xiàn)恐怕就在于教師的問題。教師素質已是當前制約教育發(fā)展、教育平衡的瓶頸問題。
教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算是高素質?我們這塊國土上有著延綿五千年未曾中斷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當前面對的,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新時期、新階段,是一個歷史的新起點。這一特點形象地體現(xiàn)為當今的“新四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國際化,現(xiàn)代化。無論哪一化,都給教師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新的歷史起點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我們的教師,無論是中小學教師還是大學教師都必須眼里有國際的動向,胸中有國內的全局。因為有國際的視野、國內的全局,才有緊迫感,才能主動地不斷獲得新知識,形成新見解,包括關于教育改革的欲望和見解,才可能應對挑戰(zhàn)。
還要懂得怎么去獲得新知識,形成新見解。我認為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要獲得關于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新知。其實這種新知識是向歷史的回歸,是對祖宗的智慧有更多的感性與理性的認識,是善于擇取其中的精華。舊知識我們丟掉了,拿回來也是新的啊,何況我們有今天的視野和方法。
還需要善于傳播知識、見解與方法。這點我們更加薄弱。我們的學生們心里蘊藏著一股巨大的積極性、巨大的潛能,關鍵是要靠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把他們的潛能充分地開發(fā)出來。
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要執(zhí)著和熱愛,對自己職業(yè)的執(zhí)著與熱愛,對知識的執(zhí)著與熱愛,對學生的執(zhí)著與熱愛。溫家寶總理到北師大看望免費師范生時對學生們講,師范大學要給學生什么,一是知,二是愛。懂得愛,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尤其重要。
當前的師范教育還存在著明顯的弊端。教育方法滯后,“授人以魚”而不能“授人以漁”,只給知識,而沒有開其智。創(chuàng)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自幼開始,教師應起到導航、護航和加油的作用;師范教育和“師范”脫節(jié),現(xiàn)在師范生見習少之又少,實習時間降到了最低的限度;對于研究型和教學型的理解有偏差,師范學校,首先要研究的是教育,是師范,是心理,在我們師范院校的每面校旗上,最耀眼的不是那個“大學”而是“師范”;教師的地位還有待提高,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當教師?工作量大——課程多,課時多,班級大,非常辛苦,因此,給教師的一份關懷就是在教師頭上添一抹光彩,就是為讓教師成為吸引人的職業(yè)加把勁。
怎樣解決問題?首先是政府要繼續(xù)加大投入,如何使各級政府都關心教師待遇的提高,特別是在教師職后培訓上多投入,這仍然是需要繼續(xù)解決的問題。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應該從對教學硬件的投入逐步轉移到對教師的投入上來。
應該盡快建立起多元的教師培養(yǎng)和終身學習的體系。國家設立非學位的教育,因為能夠脫產、半脫產到高等學校拿學位的人總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F(xiàn)在傳媒技術很發(fā)達,但遠程教育也好,多媒體教育也好,只能是補充,面對面的教授還是不可廢的方法。
改革師范教育,特別是師大、師院的師范類學科教育。改革既要有教育理論的導引,理論也在導引中創(chuàng)新。教育改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創(chuàng)新、開拓不能停步。經(jīng)過幾年的思考,我覺得中國整個教育的關鍵還是在高等教育,在提高教師素質、優(yōu)化學校管理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看到高等學校的龍頭作用。
我想結合我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提出一個命題,同時提出一聲呼吁:進了師范門,就是教育人,那就應該弘揚五千年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賦予的教師魂。 |